,這幾年,經常聽到一句話:「文盲不可怕,美盲才可怕。」
當你對美毫無認知時,當然很可怕。但還有一種更可怕的是,對丑沒有自知。比文盲美盲更可怕的,是丑盲。
圖片|網路
沒有了分寸感,就會丑而不自知
前陣子,朋友家裝修了新房,請大夥過去坐坐。一進門,便看到天花板上的水晶燈和兩根歐式大立柱。客廳的桌椅卻是中式的紅木沙發,牆上掛了一幅山水畫。屋裡其他地方均貼著繁複的花紋牆紙,唯有餐廳是一面凱旋門的背景牆。
朋友解釋說,房子總體是當下最流行的簡歐式風格,但因為自己也喜愛中式傢具,才有了這樣「中西結合」的感覺。大家紛紛笑著吐嘈這像網路上說的「爸媽的審美」,有點丑。
且不論「爸媽的審美」是如何,其實人的審美常常讓我們自己困惑。走在大街上,店鋪的招牌都是怎麼大怎麼耀眼怎麼來,隔著老遠就是佔滿你眼球的大紅大綠,或是在黑夜中一閃一閃的七彩燈飾。學生們穿的校服幾乎沒變過,也看不出男女差別。還有小孩子們玩的搖搖車,都長得有點魔幻主義。就連影視劇的構圖色彩,也是色不驚人死不休。
犀利士 www.5mg.tw
圖片|網路
審美本無對錯,但總有一定的高低之分。大紅大綠的色彩並非不好,而是搭配中那一點微妙的分寸感,就是審美。
以前的審美巔峰當屬宋朝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今天的我們似乎把原先的審美觀遺失了,於是著急地往外看,人家有什麼好看的就拿來學,卻不管不顧是否能水土相服。於是,常常聽到歐式、美式、韓系,日系,卻很少有人能說得出什麼是中系風格,才會出現朋友裝修家那樣「中西結合」的風格,其實是一種擰巴又尷尬的審美。
失去那一點分寸感的我們,就像失去了審美的那條基準線,有時候就會丑而不自知,這是比美盲更可怕的事。
圖|小培同學©
失去了羞恥感,就會不知丑
最近發生了一件事,有個孕婦和老公在一家麻辣燙的店裡吃飯時,遇到一個四歲小男孩跑進來拿筷子時,不小心掀起了軟門帘並打到她身上。
結果,當小孩拿了筷子往外跑時,孕婦便伸出了一隻腳,把小孩絆倒在地上。之後,當孩子的母親想溝通時,孕婦卻說自己肚子疼,叫了車就走了。所幸,孩子並無大礙,但這位孕婦的做法讓人心寒。
以前經常聽到熊孩子怎麼惹人生氣,要怎麼治熊孩子,但這樣的熊大人更讓人害怕。如果說熊孩子是沒有建立完善的自我系統,不知美醜禮義,那麼熊大人就是已經建立了一套系統,而那套系統里缺失了廉恥心。
圖片|網路
有句俗話是:「最美不過人心,最丑不過人心。」知乎上有個題主講到自己從小家境貧寒,但哥哥學業突出,高考那年考了第一名。當老師的親戚說可以填表保送去好學校,結果等到發榜那天卻沒有哥哥的名字。他們問起時,親戚只是淡淡地說忘記幫忙交表了。而這個親戚之所以這麼做,並非和他們家有什麼深仇大怨,只因心胸不夠開闊,見不得他們家太好,有了一點嫉妒心。
有些丑,能夠一眼看出。而人心的丑,往往披著衣冠楚楚的外衣。為了報復去絆倒小孩的孕婦,因為顧客投訴了自己就潑熱水的服務員,為了賺多點錢勒索前夫導致對方自殺的人……也許換一個場景,他們會是另外的人。但在某個時刻,人心的戾氣卻很重。
如果多一點羞恥感,就會明白那樣做真的很醜。人心的丑,不僅僅是不夠美,還有不知何為丑,何為羞恥。
圖片|網路
對丑不自知,對美更無力
美學大家朱光潛曾說過,美的本質問題不是孤立的,它不僅僅是美學領域的,還包括了精神思想層面的。
人活於世,無非是尋求更好更美的生活。可是,如果我們連丑都不自知,如何談論美?
▲吳冠中畫作
視覺上的美,也許很多人會說我自己看著開心就好。但今天可怕的是,我們失去了屬於的美的那條線,那已經不是個人舒不舒服的問題了。也許,我們需要多回頭看看,為何國畫里的留白總讓人浮想聯翩,為何漢字的躲讓更有韻律感,為何瓷器里那份羞澀的青總能讓人一下子有了親近感?
找回遺失的之美,我們才有可能建立起美與丑之間的線,尋回審美里那一點分寸感。
圖|墨凡Vink©
圖|Aaron9235©
內心裡的美,也許那更關乎的是人心的修養。也許人之初,性非本善,終其一生,我們的努力不過是為了讓自己活得像個人。作家梁曉聲曾說:「文化就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,無需提醒的自覺,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,為別人著想的善良。」多問問自己,多換個角度思考,多一點同理心,人心就不會有那麼多可怕的時候。
對自我多加以審視,我們才有可能不失去羞恥心,才有可能做個向善向美的人。
丑盲比美盲更可怕
因為失去對丑的自知
是失去辨別美醜的能力
失去甄別善惡的能力
願你能多感受之美
多體會人心之善
做一個知丑之人
才能更好地尋美
圖|daisylc©
早洩怎麼辦,男性攝護腺,陽痿怎麼辦,提高性能力,健康飲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