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經的演講課老師。
老師看到我十分興奮,問我有無時間,可是給學妹學弟們傳授一下演講經驗。
因為平日的確忙碌,再加上水平有限,便被我婉拒。
告別老師之後,心裡卻還是有些感慨。
幾年前的我,性格內向,不善言辭,是連看到演講台都發抖的類型,殊不知也有今日,可以被人認可,得到邀約,自然也為自己的進步有些許欣慰。
說是經驗,太過誇張,若說心得,卻的確有。
其實不過一句話:
——人若是想進步,就要逼自己走出「舒適區」。
記得幾年前在課堂上,我與同班的同齡人一樣,懼怕登上三尺講台,懼怕當眾開口演講。
膽怯與自卑五五平分,怕舉手投足不堪登台,怕中式英文貽笑大方。
某天課上內容是小組討論,在討論完畢後,每組要選出一員代表,代表小組登台辯論。
我所在的小組有四人,算我在內,三女一男。男孩在討論的時候積極主動,熱情十分,可是在討論環節結束,要選出代表登台的時候,包括男孩在內的其他三人紛紛或是低頭垂目,或是裝看風景,任憑老師問了幾句「請XX小組代表上台——」都無人應答。
電光火石之間,一個念頭突然擊中了我:
如果我一直去逃避,一直不面對,那麼此時的這尷尬的一幕,會在未來無限重演。
我就永遠都學不會演講。
這樣下去,甘心嗎?
想到這裡,我下意識地站了起來,走到人前,說了兩個字:「我來。」當時老師的眼神稍顯驚訝,因為我一向給人的印象,是不聲不響,是內向沉默。
似乎就是從那天開始,我上了癮一般,逼自己積極去爭取每一次在別人看來避而不及的演講機會。不再怕犯錯,因為每一次犯下的錯誤,我都會牢牢記在腦海里,在台下一次又一次對著鏡子練習改正。
逐漸也愛上了演講的感覺,愛上了整場回蕩著自己不急不緩,嘹亮有度的聲嗓;整個人變成了在台下害羞內斂,在台上落落大方的模樣。
直到如今,不再怯場,反倒是逐漸練就了一身演講的氣勢。
身邊有朋友談到課業里的presentation,一邊愁眉苦臉,一邊打趣我,說我在台上和台下是兩個人,彷彿blingbling在發光。
這種改變,讓我第一次意識到:
逃離「舒適區」,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。
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帖子。
看完之後,天雷滾滾,血淚兩行,一針見血,難以反駁。
「每個人的選擇都是ta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優的選擇。大部分人的最優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,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」。
真是對極。
何為「舒適區」?
它可以是難以改變的習慣,可以是不願變化的狀態,也可以是習以為常的嗜好。
它是廉價的安全感;是有慣性的懶惰。
不過它並非是一個貶義詞;
而是一個中性詞。
一些人認為,待在「舒適區」是人生理想;
也有一些人認為,遠離「舒適區」為生活真諦。
於前者,「舒適區」就意味著最穩定的人生,意味著零風險的安全。
他們自認已經抵達了失去了上升空間的人生階段,不願再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和控制,對某些事物追求的渴望已經淡化,對於此時的他們來說,穩定,就是進步。
而於後者,處於「舒適區」,不過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消耗生命,打發時間——總是逃避不喜歡做的事情,總是挑選容易掌控的選項,沉迷於窩在舒適區,享受於此的安心和滿足。
的確,每個人都有權待在「舒適區」,有權享受,有權舒服。
只是真正的「舒適區」,絕對不是逃避成長的防空洞,也絕對不是「英年早逝」的墓志銘。
它是基於一個人見過了真正值得奮鬥的事物之後,在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,真正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之後,自主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。
其實人生,就如同一場可以自己選擇難度的遊戲。
除了基礎難度,還有中等難度,高等難度……
當你覺得生活輕而易舉,成就感爆棚,很有可能你只是選擇了基礎難度。
而在你的圈子外,還有很多很多的人,甫一開始就是最高難度;且一路過關斬將,披荊斬棘;你所謂的目的地,也許只是他們眼中短暫歇腳的驛站。
人不怕懶惰,不怕膽怯;
怕只怕,懶惰成習慣,膽怯成常態。
俗話說,溫水煮青蛙。很多時候,我們不知不覺,就變成了活在溫水裡的青蛙,逐漸忘記了徹骨寒冷和燙皮火熱,對暖暖水溫變得依賴,變得習慣。
所以更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人這一生,就是要在不間斷接受外界的刺激,以及內心對於目標的追求中,上下求索,咬牙前行。
只有不停地跳出固有的圈子,不停地遇見更大的世界,才能越發逼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。
你會發現,遠離舒適區之後,
你的人生,才剛剛開始。
早洩怎麼辦,男性攝護腺,陽痿怎麼辦,提高性能力,健康飲食
留言列表